吴鉴泉为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并最终定型拳式。

 

wujianquan

 

1、  全佑(吴鉴泉之父)先随杨露禅学习大架,故全佑留有早期大架拳式。

2、  全佑、吴鉴泉父子又随杨班侯学得小架,后成为吴家太极拳的核心构架。

3、  吴鉴泉后来又随太极高手宋书铭(当时为袁世凯的幕僚)学习37式太极功(又名三世七),并把它糅合到自己的拳学体系中。

所以,吴氏太极拳乃是以小架为基础,融合了大架、小架的精髓,并与宋书铭的拳学理论形成了合理的嫁接。

 

注:杨班侯除了跟随乃父杨露禅学有大架,同时还学有武禹襄的拳法。原来他小时候住在武老夫子家里读书,一边读书一边学拳。

武禹襄是当地乡绅,时任私塾教师,一手科举八股文写的极为精彩。他不仅从杨家吸收技法,还从河南温县赵堡的陈清平那里学有赵堡小架精髓,融会贯通不拘一格而自成一体,是太极拳史上不世出的奇才。

 

 

附上廖白先生文字:

 

宋书铭先生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私人政治顾问。

他学识渊博、功力深厚,智慧和抱负都极出类拔萃。

可惜生不逢时,难成孔明伯温之功,只能寄雄心壮志于轻慢圆匀之中,搞一点江湖世故。

吴氏乃鉴泉先生自取汉姓,并非满族老姓。

全佑先生的拳学体系是杨氏的。

鉴泉先生的拳学体系是杨氏与宋(书铭)氏的合理嫁接,

相比全佑先生的杨氏拳学体系,更加松柔、更加虚静。

 

鉴泉先生的师兄弟的拳学体系千差万别。

他们中有追随鉴泉先生的拳学体系而与时俱进的,

也有坚持全佑先生的拳学体系而循规蹈矩的。

 

宋(书铭)氏太极拳理论创作是武禹襄先生之后又一次重大太极拳学革命。

鉴泉先生的拳学体系的关键就是宋(书铭)氏太极拳理论。

 

但是必须知道,宋(书铭)氏太极拳是伪托前人的。

宋书铭先生太极拳理论著述功不可没,编造历史贻害无穷。

 

宋书铭先生的当代间接传人有于志钧先生。

于志钧先生介绍吴图南甚为卖力,只可惜远道近术矣。

宋(书铭)氏一派近仙道,武(禹襄)氏一派近儒学,皆大手笔。

 

可惜宋书铭先生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少有珍惜,而编造历史之风却愈演愈烈。宋书铭先生不过为了自高拳学而戏说了一个神话故事。

 

后来者如杜育万之流则各显神通,照方抓药。

 

时至今日,奇谈怪论,甚嚣尘上。

可鄙、可怜、可悲、可叹。

 

正所谓

名缰利锁无奥妙

小说大戏有文章

 

一、宋书铭官居袁世凯机要秘书不假,自言是宋远桥后人,编造家谱及张三丰光大太极拳的文学故事,则纯属高人戏说、雅士笑谈。

 

二、宋书铭曾写《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》等理论文章,我见过这些文章的手抄足本。理论水平极高,对学习深造太极拳有指导意义。但是,文章的核心理念是道家的。宋氏太极拳既别开天地,又离经叛道。道者,人生之道也。

 

三、吴鉴泉和王茂斋二人都曾向宋书铭学过推手和太极功,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。这是现代吴氏区别于现代杨氏的根本原因。

 

杨氏密传的老六路源于武禹襄编定的套路,是崇尚中和的儒家行为哲学。吴家珍爱的三世七得自宋书铭创造的体系,乃追求虚无的道家形神思辩。

 

祖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互补。

儒者之道,在正诚格致修齐治平,在阴阳调和,在天理人心。

道家之道,在无义、无名、无法,在自然、在自在、在自如。

儒者,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,完善人生、服务社会。

道家,无所用心、无欲无求,热爱健康、享受生活。

 

宋书铭与武禹襄应该比较研究。

儒有为,

道无名。

儒,诗书礼易演春秋;

道,五千玄言说虚无。

 

武禹襄,太极拳论知阴阳;

宋书铭,归原授秘无形象。

 

宋书铭的太极拳系天才自创。

宋书铭的拳学理论与武禹襄的拳学理论是拳学名字相同的不同体系。

宋书铭离开武禹襄儒学立场,另辟蹊径,引入仙学。

宋书铭认可太极拳的品牌,看好北京城的太极拳教学产业。

宋书铭的拳架与当时杨家的拳架大同小异,非常接近。

 

名缰利锁无奥妙

小说大戏有文章

学术历史本清白

人际关系难处理

 

门牌不去

源流难讲

 

子子孙孙

君君臣臣

事事非非

恩恩怨怨

 

哀其不醒

观其不觉

承其不绝

任其不息



 
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评论

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