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圣超然按】这是我2002年发表在万维武术论坛的帖子,10年后发现又被顶起,故收录在这里供大家分享。谢谢光临。

 

 changquan

 

长拳者,如长江大海,滔滔不绝也。

 

先说什么是长拳,其一是指太极拳的别称,并非还有另外一套长拳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炎林《太极拳刀剑杆合编》或《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》等等;其二是从狭义的范畴来说,我归纳为,太极长拳是追求招势应用和技击效果的拳种,比之现在流传甚广的轻慢圆匀的太极拳更加凌厉、更加直接。两者可谓是互为补正之双璧。本文所指的太极长拳就是这种指代。不过这仅仅也是杨系的说法(当然已经约定俗成了),吴系的说法是,慢拳就是长拳,另一种架子则称作快拳。比如,一人问:你打长拳还是快拳?另一人回答:长拳。云云。

 

先从杨系陈微明先生的长拳说起,1925年五月,陈微明(1882–1958)从杭州来到上海,和陈志进二人在七浦路北江西路(现江西北路)周紫珊家后门,创办了“致柔拳社”,1929年,致柔拳社迁到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底层。他的太极藏拳(长拳),是改良过来的,即在杨澄甫先生的长拳中掺加了形意、八卦和陈式旧架的部分元素扩充而成,并在拳社中开始传播。致柔拳社之甲种班,采用三年学制。第一年学太极拳、定步推手、太极剑。第二年学太极长拳(即快拳)、动步推手。第三年学对剑、太极枪、大捋、散手。此乃杨氏太极之系统训练方法。其中,太极长拳是致柔拳社第二年的教程。

 

这就是上海最早公开传授的太极长拳。

 

1988年5月,“致柔拳社”复社,推选出名誉会长顾留馨、社长林炳尧、常务副社长刘文清、副社长朱光轵、何炳泉等。值得一题的是,林炳尧的徒弟徐叔宝先生曾经在上海卢湾体育场开班教习太极长拳,学生不少。

 

1992年10月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陈微明编著的《太极拳术》,由于原来铜版照片已经模糊不清,由当时社长林炳尧重新拍摄了全部拳照,并在书后写了《跟随陈微明先生学拳》和《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》二篇文字。

 

陈微明的儿子整理并已经出版了《陈微明太极拳著作汇编》,汇集了陈微明先生所有传世经典,我觉得还是有分量的。

 

另外,有两本书也要提一下。

 

一本是舟山张楚全的《杨式秘传129式太极长拳》,据说张楚全的师父赵桂恒学拳于杨澄甫的弟子陈月坡。另一本是由武汉孙南馨所出的《杨式太极长拳》,共122式,有必要请孙南馨先生的传人whw来聊一聊。

 

再谈吴式这一系的情况,马岳梁老师是唯一传播快拳的人。虽然快拳注重发劲,但他的五字诀是:静、轻、灵、切、恒。显然还游离不出吴家慢拳的形神思辩和理念。早年(大约在解放初期),马老师与陈微明先生交往并共同在香港出了好几本书(以后另行介绍),他们在拳艺上可谓互相参考比照,惺惺相惜,对杨、吴两家拳技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
 

吴式快拳的公开演示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,当时在陕西南路的卢湾体育宫举行首界上海武术界联谊会上,会长是徐致一先生。

 

八十年代初,马老师在徐汇网球场的一侧公开教授吴式快拳,熟悉的人都知道,那是以前的鉴泉太极拳社,也就是乌鲁木齐路64号。从晚上7:15开始,人开始多了,报过名的和没有报过名的都赶来蹭,好几拔人堆有的紧挨着有的粘连在一起,一蓬一蓬围起来像蚂蚁筑巢似的,人气兴旺。还是玩推手的居多,其中,马老师的大弟子裴祖荫老师的太极功底非常醇厚,他体态微福,一脸佛相,有问必答不厌其烦。可惜这位“千手如来”于1985年因医疗事故去世了,~~~~。

 

趁此机会我就介绍一下裴祖荫老师吧,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提起。听我老师讲,解放以前,裴老师家境厚实(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以前),人称小裴,也有叫小开的。他一不赌,二不嫖,三也没有其他特别嗜好,唯一喜好的就是太极拳,他的一身功夫是栽着跟斗被社长吴公仪跌出来的……鉴泉厅每期场租等费用一般是大家凑份子,余下的由裴老师一人包揽。而且,吴公仪也被他接到家里赡养了几年。

 

扯到哪儿了?还是回到马岳梁老师的快拳吧,要说他老晚年阶段的功夫已经极为精纯(拳“调养”到了一定火候自然瓜熟蒂落),招牌项目太极快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一气呵成的地步,八、九十岁的年纪,“折腾”起来依然是神形内外兼备,龙行虎步威风凛凛,隐隐中泛出的腰腿功夫显示其年轻时练外家三隍炮捶的造诣……

 

再说杨式小架。本来吴式太极拳也是以杨式小架为基础,综合了大架以及宋书铭的拳学理念演变过来的。所以与杨式小架的血缘关系不言而喻。冠以“杨式小架”名号的,现在比较公开的是田兆麟系与吴图南系等,这两系都是由杨澄甫之兄杨少侯先生直接或间接传承的。

 

杨少侯先生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,性格也近于班侯之性刚好斗。他的拳式架高步活,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,发劲刚脆,豁然有声,目光四射,闪若电光,哼哈作声,气势逼人。杨少侯先生虽然年纪一把,但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,搭手就打……

 

所以杨式小架也偏重于技击应用,由于打的快,在吴图南系中有不少另类的叫法,如:快架、小快架、用架等。具体特点是:第一是快,二百多个式子要求二分钟内打完;第二是低,练时头顶高不过四尺;第三保存了蹿、蹦、跳、跃的动作;第四多连枝步(一种进退跟并步);第五技击实用,打法特殊,配合以气。虽然与马岳梁传授的快拳有所不同,但是风格是差不多的。

 

听说马有清整理的旧作《太极拳之研究》第四版(香港商务印书馆发行),在北京某书市展销会卖得不错,谁来具体谈谈?

也请田兆麟系的传人田颖嘉先生或殷勤先生来聊聊。

诚请了解其他传系情况的同道来一起补充。

 

长拳、快拳、小架(或用架)虽然风格鲜明,很有保留和发展之必要,但是也不必拘泥于成法和样式,要善于变通学而化之,太极拳学之实际运用并无固定招法,拳路招法亦无一定之应用。用架之名,何以用之?值得思考。

 

欣赏一下《刘奇兰论形意拳》的一段文字:

形意拳术之道,体用莫分,自己练者为体,行之于彼为用。自己练时,眼不可散乱,将视一极点处,或看自己之手,将神气定住,内外合一,不可移动,要用之于彼,或看彼上之两眼,或看彼之中心,或看彼下之两足。不要站定成式,不可专用成法,或掌或拳,望着就使,起落进退,变化不穷,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。若用成法,即能胜于人,亦是一时之侥幸耳。所应晓者,须固住自己神气,不使散乱,此谓无敌于天下也。

 



 
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评论

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