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,跟几个老朋友一起喝个小茶,其中,有一哥们说是正在组织线下活动。

说起组织活动那档子事,我也算是比较有经验的。

 

 huodong

 

自2007年创办“我爱拉丁舞”圈子后,陆续组织过好几次主题专场联谊舞会,我找出以前的数据资料,第1次活动60多人,第2次活动40多人,再后来,我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教工俱乐部舞厅搞了个每周的专场:《舞动全场,三招两式闯江湖》。

我们强调社交娱乐功能,推出“每周一舞”:发布一个统一的迷你的袖珍的舞蹈组合,希望能全场舞动起来。能跳的自行组合搭配;不会跳的跟着老师一起舞动。

 

摘录两段当时的原始记录:

【派对时间:2008年11月7日】派对那天,虽然下着大雨,但是依然有30多人来参加,而且气氛热烈,效果良好。

通过一个简单的10小节的非常迷你非常袖珍的恰恰统一组合,大家已经全部能够舞动起来了。

如果经常来参加,不断地加以巩固和熟练,越跳越精,舞动全场就不再是梦想了。

 

【派对时间:2008年11月14日】昨天晚上的派对还是蛮热闹的,来的人不少,比上次来的人还要多……

我们雅士达培训班的学员也来了好几个,学过一期的都能有点样子地跳起套路了,令人幸喜。还有圈子里几个老熟人也来了,一些新面孔跟着我们一起玩“每周一舞”——非常简练的基础组合。

娱乐性、趣味性、社交性带动了基本功的融入,快乐很重要!希望舞蹈能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
 

连续办了几期后,12月19日(周五)那天我有特殊事情没来,有好几个圈友反应说受到了冷落——圈主超然哪去了?从老远赶来来参加竟然没人理我。我那边厢手机来电不停,忙着给大家打招呼解释。

呵呵。貌似还是我的问题,后来我特地组织了一场免费课程,目的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舞动起来。

 

过了12月底,马上就进入2009年1、2月份的寒冷节假日密集期,来的人逐渐少了,20多人、10多人的情况都有,有一部分要回老家过元旦过年。这个可以理解。

 

大致情况就是这样。现在不是到处流行大数据分析吗,我没水平玩大数据,但是我在这里稍微分析一下我们自己的数据。

但凡组织活动的,如果想每周连续搞,第一次来的人会比较多,第二次也不少,但是几次过后,人数往往会逐渐递减,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结论和规律。说明当今社会,文化娱乐生活非常丰富,大家的兴趣热点切换很快。

我也听说过有的活动1次过后就很少有人来了,有的主办老师不了解这种虎头蛇尾的规律,

往往显得无所适从,也有个别的钱砸多了,一下子蒙了有点想不通。

 

我看了一下其他圈子的活动,什么salsa舞会啊、相亲啊、交友啊、吃喝玩乐啊,都存在这个问题。

听一位跳salsa的朋友说,曾经有一度,浦东那边的人经常抱怨活动少,怂恿老师在浦东搞了个活动点。根据估算,至少有40多人可以经常来参加的。话说当时有个热心的老师,投资开出了salsa舞会专场,第一次肯定热闹,这个不用说,但是热了没几次,人越来越少。

“浦东那边活动少……”,以前迫切希望并喊得最凶的那些人集体失声。

以前那些最火的活动还记得吗,相亲啊、交友啊、吃喝玩乐什么的,现在都哪去了?大家可以再去看看那些圈子,活动早就萧条关停了。

 

很多朋友可能知道,我个人素来喜欢喝茶闲聊,与当今大城市所谓的奋斗拼搏正能力格格不入。我现在依然经常组织活动,但是玩法变了,强调的是“小而美”。

第一,    参加人数不用太多,兴趣点一致即可。要玩出趣味,玩出价值才行。

第二,    活动的主题要多变,通过切换、迭代,形成更加丰富和精致的内涵。同一主题最多纠缠3次,然后切换到另一主题。比如:舞会、相亲、交友、讲座、课程、户外等等。这些大的主题又可以再细分。

我就举一个具体的案子吧。比如,开设女性为主的“礼仪服务”系列讲座,这里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主题:化妆美容、服饰穿着、形体训练、语言训练、心理素质等等。各种不同的主题切换,成为系列化,带来的不仅仅是兴趣点的集中,而且姿势也更加丰富见长。

 

我们还是要适应这种变化。别抱着一种娱乐,一种舞会,一种舞蹈紧紧不放。再漂亮的美女,如果天天看也会乏味,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人性。

再好看的电视节目如果一成不变,也会枯燥无聊。从滑稽戏、相声、小品,一直到现在的脱口秀的嬗变与迭代,我们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。

 

变,既痛苦,也有趣。

变,乃《易经》中最深邃的学问。是永恒不变的规律。

变,是创新、也是颠覆,更是温柔的转身。

 

我们很轻、我们很灵活,变可以让生活更加有趣有意义,我以为。



 
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2 评论 to“谈谈我们的O2O线下活动”

  1. 我可以来参加吗 :roll:

  2. 转眼一年已过一半,再次来访,继续支持

评论

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.